目前的市場上,我們可看見至少9種的穿戴式科技,當中包括智慧眼鏡、智慧手錶、智慧耳機等。各家廠商逐漸推出穿戴式裝置,一般定義即為可被穿戴在身上的電子裝置,為人們提供智慧聯網的各種應用設備。

穿戴式裝置大多透過藍牙或網絡進行連結,再透過手機應用程式或雲端平台運算等,發揮更大的應用空間。我們最常見的智慧手錶、智慧手環等,透過內建加速與陀螺儀等感測器,結合所蒐集到的感測數據運算分析,進而提供配戴者包含跑步、走路、躺臥或站立不動等資訊統計,甚至利用其作為睡眠偵測使用等,提供使用者有別以往的「量化」體驗,而藉由更實際的數據統計及長期紀錄,進而達到長期健康管理過程中可以與相關專家討論的實際數據和創新溝通方法。

如今,穿戴式科技愈發普及,甚至對保險市場產生深遠影響。許多保險公司看準穿戴式裝置的趨勢與特點,進而探索及研究如何運用穿戴式裝置與健身追踪器,以觀察個人的日常習慣,為保險人與保險公司雙方創造雙贏局面。根據Pymnts.com網站報導,智能手錶的日益普及增加健身數據的來源,這些數據是計算保險費率和向客戶提供何種激勵的寶貴信息。

美國最大,歷史最悠久的保險公司之一John Hancock宣布,將停止銷售傳統人壽保險,只銷售通過Fitbit或Apple Watch等可穿戴設備記錄客戶身體活動和健康數據的互動保單。該公司將通過其子公司活力銷售這類保單,並在2019年將其全部保單組合轉換為新流程。John Hancock總裁兼首席執行官表示,大多傳統式保單只注重於投保人離世後的家庭財務保護,卻忽略投保人當下生活質量的保障。為此,保險公司應該關心客戶的壽命和健康狀況。

在香港也有保險公司推出,只要結合指定的穿戴裝置完成運動目標,保費就有折扣,保險公司著眼的是追蹤保戶長期健康數據,進而充實資料庫。

穿戴式裝置所蒐集的量化(Quantitative)與質性(Qualitative)數據對於保險業者與保險人而言都具正面影響。這些數據有助於保險業者為保險人提供更合適的保單,以保費折減與回饋方式激勵保險人,藉以降低所需繳納的費用。保險業者也能藉由更全面掌握保戶狀況,促使原本風險較高的保戶加強健康管理,降低賠付成本,形成雙贏的局面。

圖片/資料來源:互聯網
Facebook: 香港.保險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