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醫療險是不是買愈多愈好?要如何避免買到重複的醫療險?上述種種疑問,讀者應該要即時釐清,才不會在購買醫療健康險又無法理賠的情況下後悔。 就算買齊了所有的醫療險,但不代表就有了萬全的保障,千萬也不要抱著「即使住院也不須擔憂醫療費用問題,反正保險公司都會理賠」的心態。如果沒搞清楚自己自己的保險產品,往往花了大錢卻也得不到保障,對於理賠限制也模模糊糊,這樣的案例確實屢見不鮮。 購買醫療保險前,必須先釐清「有住院就有理賠」的錯誤認知。一般業務員銷售保單時,為了讓消費者容易理解,總是單純以住院一天賠多少、手術一次最高賠多少等籠統數字來解釋保單內容,這是最常見的爭議源頭。
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並非所有的手術都需住院,像是常見的白內障、植牙等門診手術都不需要住院,只要動完小手術就可回家休息靜養。即使動了手術,但沒住院,是否就真的沒得理賠?
一般醫療險提供門診手術的理賠項目,主要包括:「門診手術費用保險金」、「住院前後門診費用保險金」及「住院醫療費用保險金」等3種保障。醫療險中的「門診手術理賠金」並非只要動刀就有理賠,除了保單條款中明列除外不賠項目外,其餘皆有理賠。例如整型美容手術就不在給付範圍內,但若因乳癌造成乳房切除而必須進行的重建義乳手術,則不在「除外」範圍,換句話說,這種情形是可以獲得理賠。
「住院前後門診費用保險金」,保障的是在住院與門診手術前後的指定期間,因為同樣事故或疾病而產生的門診費用。理賠的計算方式則依購買保單為實支實付或者定額給付有所不同,定額給付通常會以一定比例的日額做為理賠金額。若理賠方式是「實支實付」,則是按照收據做理賠,但不是無上限理賠,就會設定一個最高額度、在「限額」內理賠。
「住院醫療費用保險金」是條款約定之疾病或傷害住院診療時,保險公司依約定給付住院費、手術費及住院期間的醫療費用。從字面上看,就是要有住院「事實」才會理賠,因此只有實支實付型醫療險符合這項保障。只要是在「住院期間」進行手術使用的相關醫療耗材費用,像是在門診的白內障手術需要自費更換人工水晶體項目,就能獲得理賠。
最後,需特別注意的是,並非所有的自費項目,實支實付型醫療險都會理賠給付,建議民眾在投保前,一定要好好看清楚條款內容,才不會吃虧更後悔莫及。
圖片/資料來源:互聯網
Facebook: 香港.保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