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泳,是一項四肢並用的運動。懂得游泳更是一項技能,在緊要關頭還能救自己一命。無論是健全或残疾人士,對體育活動都有著同樣的渴望,游泳更是他們的首選。無論是在肢體上或是精神上的缺陷與障礙,透過參與體育活動可以改進他們的個人和社會發展。鄧偉明(以下稱鄧Sir)是香港少數訓練殘疾運動員的教練,更考取了許多相關的證書,曾多次帶領香港殘疾人士運動員參與多項國際賽事。
身爲特殊游泳教練的鄧Sir,學生包括發展障礙 PDD、 發展遲緩 DD、 語言發展障礙 DLD/SLI、 動作協調障礙 DCD、 感覺統合失調 SPD、專註力不足 ADD、 過度活躍 HD、 專註力不足過動 ADHD、 自閉症ASD、唐氏綜合症DS、 亞士保加症 Asperger、 自閉症傾向 Autism Tendencies、腦性麻痺 CP、 肢體傷殘 PD等等。 身爲一名「特殊」游泳教練,必須具備的不只是備課那麽簡單,需要依據每位學生的情況與承受程度去安排每一次的教學。
保持中立,不帶有色眼鏡教學
根據許多研究指出, 水裏運動能讓有患有癲癇、腦癱、聽力障礙、脊柱問題等等的殘疾人士,得到發展肌肉的控制。在水裏無重的狀態能夠支撐他們柔弱的四肢、讓痙攣患者放松肌肉, 嘗試突破水的阻力進而提高靈活力。「對於需要依靠輔助工具來行動的殘疾人士來説,在水裏活動可以暫時放下輔助工具,讓他們暫忘自己是殘疾人士,覺得自己獲得了自由,自信心也會提高。」鄧Sir表示,面對殘疾的學生,最主要的是需要注意他們的特性和身體狀況。好比説,脊椎問題也有分成幾個級別,每一個級別能夠承受的壓力也有所不同。雖然身爲殘疾游泳教練,但鄧Sir還是必須保持中立的態度,以平常心去對待每一位學生,并不會認爲他們與其他人不一樣。
不為學生貼上標簽
在鄧Sir的學生當中,也有些小朋友患有一種以上的病症,每一位學生都必須搭配不同的教學方式。 「一位腦癱學生的家長也曾向我表示,孩子非常喜歡游泳而且在水裏活動能夠增强孩子的體質,所以我很欣慰家長給我的肯定。」鄧Sir說。
曾經有一名女孩,從小就已經學習游泳。很不幸的在大約12歲時換上腦癌,經過了多年的手術與化療,最後導致失明了。家長就爲女孩報了鄧Sir的游泳班,想讓她透過自己喜歡的活動找回自信心。雖然失明了,但女孩還是很開朗地面對生活,常與鄧Sir分享她對游泳的熱愛,讓鄧Sir很感動。鄧Sir教過無數的特殊學生,但鄧Sir從不願意為這些學生「分類」或貼上特定的標簽。
殘疾人士參與運動的價值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殘疾人士一樣可以活躍在運動場上。無論是先天或後天因素,若從此不再運動、甚至不願意出門,身體機能會衰退得更快。如果一直不運動,反而加重了失能的負擔。殘疾人士透過參與這些運動,對於他們的生理及心理都有很大的幫助。殘疾人士運動也是復健訓練重要的一環,經帶有娛樂性的良性競爭訓練,在生理上可以增強肌力、耐力、速度、協調性及姿勢的控制能力,也可強化心血管功能、避免併發症的發生;在心理上可加強自信心、及與他人互動的機會,並從中得到樂趣。
有興趣想讓孩子跟鄧Sir學習?點擊此處預定
圖案: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