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國民保健署(NHS)在去年7月份公開了當地正接受精神治療的未成年人人數,而顯示出來的數字竟然高達將近400,000人,也是英國有史以來擁有最高人數的一次。因此,英國政府決定在2025年在所有政府教育機構裡增加心理健康教育這項必修科目,希望透過教育去讓孩子了解精神健康的重要性,并且留意及檢測自己或身邊的人的精神狀況。
無論是成人還是小孩,很容易忽略自己的精神狀況,因為它無聲無息、慢慢地在心裡沸騰,不像割傷或腹瀉一樣,馬上就可以靠肉眼診斷出來。針對這種現象,一位專門研究精神健康的記者哈蒂格拉德威尔(Hattie Gladwell)就表示,希望透過這個計劃可以讓孩子學會如何區分「正常的情緒反應」與「影響精神健康的情緒反應」。一名孩子因為成績不太理想而感到傷心是可以被理解的,倘若孩子久久不能振作起來,一直被負面思緒圍繞的話就就表示精神健康受到了影響,需要多加留意。
除了英國之外,世界多個區域都有著大壓力的煩惱,當中也包括了香港。針對此現象,一些心理學家就給予了4個建議,讓現代人及時發現和學會善待自己的情緒。
01 情緒火山理解圖
育兒書作家兼兒童與青少年心理治療師的Katie Hurley表示,家長可以在一張紙或白板上畫出一座火山,用它的構造去向小孩解釋「情緒爆發」的過程。人類每天的負面情緒就像火山的岩漿一樣日積月累,每天都會在暗地裏冒泡,直到承受不住了才一次性地把岩漿噴發出來。家長要讓孩子知道,不把自己的情緒表達出來是件多可怕和危險的事情,讓他們明白自己必須要找到各種抒壓的方式,每天都一點一點地把壓力釋放出去,不要憋在心裡。
02 家長應對孩子敞開心扉
家長縂希望自己在孩子面前的形象是強大的,但家長也該適時地在孩子面前卸下武裝。只有讓孩子看見自己的脆弱後,他們才會更願意地向家長坦承自己的感覺和情緒。漸漸的,他們就不會再認為「傷心、生氣、懊悔」等等都是懦弱無能的人才有的情緒。
03 關心孩子的每一天
臨床心理學家兼兒童心理研究所的高級主任Rachel Busman也表示,家長不要自己隨意解讀孩子的心情,應該讓孩子有機會解釋或傾訴。比如當家長看到孩子一直皺眉頭看起來很煩惱的樣子,不要自動地認為孩子在自尋煩惱,或是遇到了一些不開心的事情,而是要詢問孩子怎麼了,讓他們自己解釋。
另外Busman還提醒到家長要注意言詞。像「今天過得怎麼樣?」之類的開頭問題其實不會給家
長帶來很多回應,孩子只會冷冷的說「不錯啊」或是「還可以」。所以,家長可以更詳細一點的問,比如「今天上課有什麼有趣或特別的事情發生嗎?」或是「你今天在學校做了些什麼?」等等。得到回應後,家長再從答案中理解孩子的情緒,讓他們感到被理解。
在現代社會裡,每個年齡層的人都面對著各種不同的壓力,很多精神健康疾病都默默地在發酵,真的不容忽視。或許,透過以上方法,能夠讓孩子更完善地注意自己的精神健康。要讓孩子在第一時間確認自己是否有情緒問題的話,還得要靠小孩本身自己去去了解,畢竟父母也不能無時無刻地陪伴孩子。
圖案/資料來源:互聯網